19世纪中叶,欧洲从日本进口茶叶,而茶叶包装上的浮世版画却意外的惊艳了西方人。梵高、莫奈、马奈、德加等这些响当当的西方印象派艺术大神都为日本浮世绘的美学所倾倒。
浮世绘也就是日本的风俗绘画,盛行于江户到明治时期,从彩墨工笔画到木板印画,集中反映了当时的风俗面貌及市井生活。

日本浮世绘历经 300 余年,以下 “七大浮世绘大师” 分别代表了浮世绘的各种风格与不同题材。
菱川师宣 Hishikawa Moronobu (1618-1694)
浮世绘的创始人,他的作品多是美人画,作品主角多是娼妓和艺伎,女性,裸体,性感美。在春画的形式和内容上留下了许多为后世画师们承袭的范本。


铃木春信 Suzuki Harunobu (1725-1770)
揭开浮世绘的黄金时代帷幕,首创多色印刷版画,即是红折绘。以描绘茶室女侍、售货女郎和艺妓为多。受中国明末清初“拱花”印法的影响,在拓印时往往压出一种浮雕式的印痕,自成风格。


喜多川歌磨 Kitagawa Utamaro (1753-1806)
是日本浮世绘最著名的大师之一。善画美人画。他是“大首绘”的创始人,也就是有脸部特写的半身胸像。他对处于社会底层的歌舞伎、大坂贫妓充满同情,并且以纤细高雅的笔触绘制了许多以头部为主的美人画,竭力探究女性内心深处的特有之美。


鸟居清长 Torii Kiyomitsu (1735-1785)
鸟居画派第四代继承人。以歌舞伎艺人的画像开始自己的艺术生涯,但他不久就放弃了画派的传统而追随其师清满学画仕女。他的专长是“清长美人”式的美人画,修长玉立、写实健康的美人形象。

东洲斋写乐 Toshusai Sharaku (生卒年不详)
高度洗练的线条传达出入物的神态,最集中地体现在对眼睛和嘴的刻画上。他笔下的人物常常被赋予惊愕、犹豫、淡漠的神情。经由有意的夸张处理,成为画面中最妙趣横生的构成元素。产生异常强烈的视觉效果!


葛饰北斋 Katsushika Hokusai (1760-1849)
作品多以风景为主,由于他对富士山情有独钟,北斋以富士山不同角度的样貌为题材,创作了系列作品《富岳三十六景》,并由此名声远扬。


歌川广重 Utagawa Hiroshige (1797-1858)
用秀丽的笔致及和谐的色彩,表达出笼罩于典雅而充满诗意的幽抑气氛中的大自然--一种完全柔和抒情的境界,更适合社会人士的艺术趣味。他所描绘的自然景象,总是和人物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富于诗的魅力。


今年5月到8月,在深圳 Yealife 艺术空间集中展示了当时200幅浮世绘原作。带我们重新完整的领略了它的独特美学,更是一次对日本浮世万象的浓烈缩影。


其中,葛饰北斋《富岳三十六景》中的《神奈川冲浪里》更是这次展览的重点藏品。《富岳三十六景》本是描绘从36个不同地方看富士山的景象。可葛饰北斋对神奈川的巨浪描绘别出心裁,成为当时最受人民喜爱的版画,从此再也没人讨论那远远的富士山峰,而是醉心于它张牙舞爪的洮浪中。


这样一个风格独特、自成一体的东洋艺术,却意外的启迪了西方人对艺术的重新演绎。它打破了西方传统追求“画得像”的定点透视法,用如《清明上河图》般散点透视法。不追求比例,在于突出重点,艺术张力更强、色彩更加鲜明。
即使梵高没有去过日本,却对自己“以日本人的方式去观察事物”的视野深信不疑。而日本人在经济复苏后,成为梵高身价水涨全高的有力推动者。这种跨越地域、种族、时空的“商业互捧”时至今日仍被人津津乐道。


日本大昭和纸业公司董事长齐藤良平花了8250万美元将梵高的《加歇医生像》收入囊中,创造了梵高的个人拍卖纪录。

1871年的一天,莫奈在一家食品店看到了浮世绘的包装纸,从此改变了他的人生。莫奈从不掩饰他对日本文化的着迷。他为第一任妻子卡米尔绘画了衣服身着和服手以纸扇为背景的画像。

而莫奈那些美得让人沉醉的睡莲,都是在他亲自打造的日式园林里完成的。

马奈著名的《吹笛少年》并没有西方传统所强调的三维深远感,没有视屏线和阴影。明显受到东方散点透视的影响,更突出重点。

喜欢画舞者和浴女的德加,更是借鉴浮世绘对人物的刻画,放弃严谨空间感的构图,突出主体,抓住瞬间的既视感,形象跃然于纸上。

浮世绘是真正意义上对西方绘画体系带来直接冲击的东方风格。人类创意的相互碰撞,造就了我们对艺术更多元的表达方式。时至今日,浮世绘仍是日本文化最高代表,还在不断激发着人们对艺术的探究。